上半年,全市上下坚持“投资唱主角”,持续开展项目投资“大比武”,有序推动项目复工开工,投资运行总体呈现较快回升态势。
一、投资运行主要特点
全社会投资增速高于预期、单月投资总量再创新高。上半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以下简称全社会投资)同比增长6.7%,高于预期1.7个百分点,较1-3月回升5.5个百分点,比全省同期平均增速高1.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9位、川东北第2位。其中,6月完成投资环比增长21.7%,同比增长6.2%,单月投资总量创历史新高。
三次产业投资全面增长、第一产业投资增速领先。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26.2%、7.1%、4.8%,一产业投资增速分别高于二、三产业投资增速19.1、21.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投资占比由去年同期的5.5:30.5:64.0调整为6.6:30.6:62.8。
基础设施投资较快增长、交通运输业投资增势强劲。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供应业,下同)同比增长18.8%,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由同期的29.7%提升至33.0%,对全社会投资增长贡献率为83.7%,是上半年投资增长主要支撑力量。其中,交通运输业投资增长42.7%,比省平增速高36.6个百分点,是上半年投资占比最高、贡献最大的门类。
工业投资增速由负转正、技改投资持续增长。工业投资增速由1-2月的-18.7%逐月提升至7.2%,高于省平增速2.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2位。其中,采矿业投资增速由1-2月-32.1%提升至2.8%;制造业投资增速由1-2月的-15.2%提升至3.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速由1-2月的-24.9%提升至29.9%。上半年,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始终保持增长且增速逐月攀升,增速由1-2月的6.7%逐月攀升至25.0%,高于省平增速19.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7位。
三江新区建设投资加大、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序推进。三江新区地域内投资同比增长34.6%,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到20.4%,对全社会投资增长贡献率为83.6%,是上半年投资较为活跃的区域。初步整理,上半年全市新型城镇化投资约占全社会投资总量的16.5%。其中,推动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投资占4.4%;推进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投资占2.6%;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投资占9.0%。
大项目投资保持较高增速、跨市州项目投资大幅增加。5000万元及以上项目(不含房地产开发项目、下同)延续了自去年以来较快增长态势,实现投资同比增长21.7%,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由同期的54.9%提升至62.6%。其中,广平高速、绵苍巴高速、元德输油管线、中石油气田等跨市州项目投资增长52.5%。
重点产业投资平稳增长、重点项目投资总体向好。19个重点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1.0%。其中,10个新型工业重点产业投资增长12.9%;5个现代农业重点产业投资增长52.5%;3个现代服务业重点产业投资增长25.4%。上半年,省、市、县(区)列重点项目实现投资占全市全社会投资的51.8%,市列重点项目完成年度预计投资的63.8%,超序时进度。
二、需关注的主要问题民间投资持续下降。今年以来,全市民间投资始终呈现下降态势,上半年民间投资同比下降5.9%,增速低于省平增速10.6个百分点,影响全市全社会投资增速3.1个百分点。分产业看,一产业民间投资增长14.0%;二、三产业民间投资分别下降9.7%和6.1%。17个有民间投资的国民经济门类中,11个门类投资下降。其中,金融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卫生和社会工作等5个门类下降幅度在40%以上。
房地产开发投资起伏较大。一季度,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9.5%,居全省第3位,对全社会投资增长贡献率达88.5%。至半年时,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回落至1.3%,跌至全省第16位,呈高开低走。上半年新纳入统计库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总规模下降27.1%,商品房新开工面积下降39.9%,对后期投资增速将产生较大影响。
地区间增速差距明显。全市投资负增长地区有两个(青川县、利州区),增速0-10%地区有两个(旺苍县、苍溪县),增速10%-20%地区有两个(朝天区、剑阁县),增速20%以上地区有两个(经开区、昭化区),梯次结构明显,增速差距较大,增速最低的青川县(-9.9%)距增速最高的经开区(28.7%)相差38.6个百分点。
项目支撑不足依然严峻。上半年全市施工项目个数同比减少6.2%。新开工入统计库项目除3月、6月外,月均规模均在60亿元以下,投资余量“入不敷出”情况较严重,投资运行最大的问题仍是项目支撑不足。7月,全市初步收集上报的新入统计库项目规模仅35亿元(国家、省统计局正在审核中),成功入库的规模极有可能为今年月度新低。因此1-7月不排除增速及位次环比继续回落的可能,下半年稳投资增长压力依然较大。各方面要紧紧围绕“投资唱主角”抓实抓细项目投资工作,持续用力不松劲,尽快补齐短板、做大总量、做优结构,为推动“六稳”“六保”落地落实,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提供强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