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广元新型城镇化发展简析

来源:本站 浏览量:2262 发布时间: 2014-05-28 字体: [ ]

2013年,全市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镇体系逐步完善、城镇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乡社会事业统筹发展良好。

一、 新型城镇化发展特点

    (一)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

    全市城镇人口(居住在城镇的常住人口)从2008年的85.3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96.2万人,5年共增加城镇人口10.9万人,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常住总人口比重)从2008年的31.2%提高到2013年的37.8%,提高了6.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比2012年提升1.38个百分点,在全省排14位。年末建成区面积达85.01平方公里。

(二)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全市城镇体系日趋合理,初步形成了中小城市协同发展,并与产业布局相协调的城镇格局。中心城区综合实力、发展后劲和辐射带动能力得到提升,中心城市功能明显增强,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城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三)城镇综合承载力不断提升

    2013年,全市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到11.94平方米,同比增长9.3%;排水供水管道达到 695公里和718公里,同比增长9.3%和13.6%;燃气普及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4.96%、81.28%和81.53%,同比增长4.9、7.44和4.42个百分点;建成区供水管道密度8.45公里/平方公里,同比增长3.5%、排水管道密度8.98公里/平方公里,同比增长3.7%。交通体系不断健全。2013年,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8088公里,同比增长5.4%;城市道路面积820.5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5.5%;实有公共汽车营运车辆数507辆,同比增长10.7%;公交线路77条,同比增长1.6倍;全年公共汽车客运总量7916万人次,同比增长12.6%

(四)和谐社会凝聚城镇向心力

2013年,我市教育事业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19.2%,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80%,小学、初中在校生巩固率保持在99.8%、99.5%,进城务工子女平等接受基础教育。劳动保障就业得到加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财政收入比重达12.6%,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118.89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37.45万人,失业保险参保职工12.11万人。全年新增城镇就业3.94万人,同期相比增加0.29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45万人,比上年减少0.02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0.45万人,减少0.0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9%,比上年降低0.01个百分点。医疗卫生服务完善,各类卫生机构达到3531个,同比增长21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基本药物制度执行到位,医院、卫生院床位数达到15525张,每千人拥有病床5张。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全市7个县区全部建有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230个乡镇全部建成综合文化站,90%以上的行政村拥有农村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城乡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7.6%和98.6%。城乡居住条件显著改善,城镇和乡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3.28和38.76平方米。

 (五)宜居环境让城镇生活更美好

 注重建设环境友好的生态城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2013年,全市森林覆盖率54.3%,同比增长0.3个百分点。城市污水处理率81.28%,同比增长7.44个百分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1.53%,同比增长4.42个百分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46平方米,同比增加0.62平方米。

   (六)统筹发展实现全域城镇化

   推进城乡一体的全域城镇建设,明确了以中心城区、县城、小城镇、农村社区“四点对接”的战略思路。加大对小城镇建设规划和政策支持,着力打造县域次中心。坚持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域规划,统筹构建城乡“四位一体”空间布局、统筹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统筹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六网”工程、统筹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快了城镇化进程。近五年,全市完成6个乡镇改街道,城镇居民委员会由2008年的209个增加到2013年的295个,增长41.2%,9万余人由乡村户籍转为城镇居民,拉动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以上,现辖3区、4县,9个街道办事处和295个城镇社区居民委员会,230个乡镇和2427个村民委员会,形成了梯次鲜明、布局合理、四位一体的“金字塔”式城镇村发展体系。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关注的问题

(一)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2013年,广元城镇化率(37.8%)低于全国(53.73%)15.93、全省(44.9%)7.1个百分点,在全省21个市州中列第14位,低于首位成都(69.4%)31.6个百分点,差距十分明显。从2012年全面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情况看城镇化率36.42%,仅实现全面小康标准(2020年60%)的60.7%,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从工业化发展比较看,城镇化与工业化比值为1.1,远没有达到1.4-2.5合理比值的最低值。

(二)区域发展不均衡。全市区域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县区城镇化水平差距较大。2013年,利州区77.1%、青川县27.5%,差距达2.8倍。

(三)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足。一是城镇基础配套不完善,多数小城镇管网建设仅仅围绕人口集中的政府驻地,水、电、气、交通、通讯等管网覆盖面需进一步提升。二是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尤其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和城镇用地蔓延式扩张,城镇区域生态环境退化加快,城镇建设与资源环境矛盾将进一步凸显。三是小城镇产业定位不明确,产业支撑人口集聚的能力不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市户籍人口中外出人口达到98万人,占户籍人口的31.68%,按居住地登记的外来人口全市达到32.62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0.55%。而向城镇流动纳入常住范围的仅21.6万人,占常住总人口的8.7%,人口净流出65.4万人。

(四)新型城镇化进程注重速度而忽视质量。其一,城镇人口增长过程中“半城镇化”现象显现。按现行统计口径计算,城镇化链条中的农民工有近1/3的人尚未取得市民待遇,人口城镇化的稳定性较差。农民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未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其二,交通拥挤、房价上涨、环境质量下降等城市病的加剧。城镇激增的人口加大了城镇在满足人们生活需求方面的压力,尤其是交通、能源、医疗和教育等设施供给方面问题突出。其三,城镇管理机制建设相对滞后。城镇管理机制尚未跟上城镇人口迅速增长的步伐,尤其是对外来人口的管理乏力,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制约着城镇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