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全市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地震等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等不利影响,抢抓灾后重建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步伐,落实各项利民富民政策,使农村经济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势头,促进了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据950户农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481.9元,同比增加317.40元,增长10.03%。因灾后农房重建,农民居住支出高速增长,导致农民生活消费大幅增加。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68.86元,同比增加979.15元,增长36.4%。
一、农民收入增长呈“三增一减”
1、工资性收入迅速增加。在浙江、黑龙江等援建省、市的大力支持帮助下,积极组织劳务输出,进一步加快灾后重建步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农房建设等工程以及广陕、广南交通项目的开工,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致使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迅速增加。2009年,全市人均工资性收入1306.42元,同比增加260.15元,增长24.86%。增额位居各项增收之冠,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1个百分点。其中:农民在本地劳动得到的收入增加151.79元,增长42.7%;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增加102.18元,增长17.09%。
2、家庭经营纯收入稳定增长。通过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扩大规模养殖基地,着力打造“品牌”旅游,加大旅游服务业发展。尽管个别县区遭受了旱灾、洪灾自然灾害的严重袭击,但我市积极组织群众抗灾自救,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使农民的家庭经营纯收入稳定增长。2009年,全市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1720.41元,同比增加85.15元,增长5.21%。其中:一产业收入增加58.04元,增长3.92%,一产业中的农业收入减少17.28元,下降1.86%,牧业收入增加46.06元,增长8.83%;三产业收入增加22.23元,增长20.38%。
3、财产性纯收入快速增长。因政府征用土地、农民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和收取租金,使农民的财产性纯收入快速增长。2009年全市人均财产性纯收入22.89元, 同比增加9.29元, 增长68.31%。
4、转移性纯收入下降。因灾后政府下发的生活补助(救济金)逐步减少,使农民的转移性纯收入下降。2009年全市人均转移性纯收入432.19元,同比减少37.19元, 下降7.92%。
二、农民生活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1、在外饮食成为消费热点。随着市场化进程加快,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自己创业,手里有足够的收入来支撑消费,农民的饮食习惯和消费观念逐步改变,不仅在食品消费上更注重营养,在食品口味上也更加追求多样化和方便化,不再满足于在家吃饱,在外饮食成为农民消费热点。2009年,全市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同比仅增加19.60元,增长1.51%,但农民在外饮食支出同比增加45.66元,增长48.94%。
2、着装时尚成为追求的主流。随着收入增加,农民更注重衣着打扮。从“买布裁衣”到成衣消费比重明显扩大,并且向中高档转变,从“一季多衣”取代了过去的“一衣多季”。“做件衣裳过新年”、“缺衣添衣”的被动消费已成为过去,衣着消费的个性化特征明显,成衣化、多样化、时尚化是农民当今的消费主流,面料、款式、品牌已是多数农民的首选。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60.78元,其中:服装支出107.57元,占衣着支出的66.91%。
3、住房支出大,住房质量明显提高,且宽敞舒适。2008年我市遭受了汶川“5.12”特大地震,大部分农房损毁。安居才能乐业,为了使农民早日住上安全宽敞舒适的房屋,我市灾后恢复重建三年任务提前为两年基本完成。在各级党委、政府及全社会支持下,我市及时给受灾农民下发建房补贴,并享受低息贷款的优惠政策,农民再取出自己的存款建房。目前一栋栋设计合理、宽敞明亮的楼房拔地而起,部分富裕农民还进行了室内装饰,居住条件较灾前有了根本改变,住房质量明显提高。特别是极重灾区青川县打造川北生态村,部分农房建设由政府集中规划,统一设计,木材从俄罗斯统一订购,住宅外道路为水泥路面,而且环境绿化优美,路灯、垃圾箱等设施配套齐全,成为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1231.06元,其中:居住消费品支出1016.36元,占居住消费支出的82.56%;农民人均住房面积40.21平方米,其中: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砖木结构面积占人均住房面积的67%,楼房面积占人均住房面积的43%。
4、耐用消费品拥有量逐渐上升。居住环境的改善,推动了家庭生活用品的更新换代。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支出167.51元,其中:日用品、室内装饰品、机电设备支出126.97元,占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支出的76%。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农民的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也逐渐上升,彩电、摩托车、洗衣机、电冰箱、热水器和移动电话等逐渐成为生活必需品,空调、抽油烟机、吸尘器、微波炉等家电在农村市场也占有了一定份额,家用计算机、家用汽车等新型耐用消费品已悄悄进入农村市场。2009年全市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彩电91.57台,洗衣机50.24台、摩托车38.52辆、电冰箱28.49台、热水器20.93台、移动电话94.52部、微波炉5台、抽油烟机3台、空调1台、吸尘器均为4台、计算机2台、家用汽车2辆。
5、交通及通讯支出幅度增长。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明显改善,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市农村交通通讯设施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方便、快捷、通畅、高效、安全的农村公路网和通信网络,农村居民与外界的交流日益扩大。今年以来,国家为了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出台了一些经济政策,如家电下乡国家给予补助,摩托车补助14%,使交通和通讯支出快速增长。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355.95元,同比增加131.06元,增长58.28%。其中:交通工具增加72.34元,增长329.57%;交通工具用燃料增加21.46元,增长56.2%;通讯费增加27.25元,增长36.57%。全市通公路的村、通电话的村所占比重分别达到了99%和100%。
6、更加注重文化教育投入。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逐步繁荣,农村居民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精神生活也日益丰富多彩,农民的文化教育娱乐消费出现了新的变化,很多农户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更加注重子女教育的投入。2009年,农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205.73元,其中:学杂费、文教娱乐用机电消费品、其他服务性支出176.33元,占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的86%。
今年我市农民收入虽然保持了较快增长,但因农民居住支出的大幅增加,使农民的生活消费快于农民收入的增长。2009年农民收入的增长点主要是工资性收入,但随着灾后重建任务的完成,农民在本地劳动得到的收入将逐步减少,而一部分农民重建农房的资金除政府下发的建房补贴外,更多的是靠借款、贷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产投入,是目前农民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各级政府一定要进一步采取更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增加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构建增收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村居民不断增加收入,尽快还清建房等债务,过上富足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