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广元市灾后就业形势及人口形势分析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量:3232 发布时间: 2010-08-20 字体: [ ]


在广元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各项人口就业政策,努力构建和谐广元,全市人口控制与发展形势继续向好,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就业形势稳定,为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和谐、宽松的人口就业环境。

  一、就业形势

(一)积极落实灾后就业特殊政策,多措并举,千方百计扩大稳定就业。

5.12”特大地震造成全市19万多城乡劳动者失业、失地,就业压力异常沉重,市委、市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实施就业援助,使灾区群众尽快实现就业。灾后我市赓即着手研究制定灾后就业援助方案和就业、失业援助特殊政策,就业工作按照“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惠民利民主线,全面贯彻落实新一轮积极就业政策;全方位推进专项就业援助活动,切实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被征地失业农民、受灾劳动者、返乡农民工等“五类”群体就业;大力推动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强力打造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加强就业服务队伍建设,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在恢复重建和扩大内需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及时采取强有力措施,确保了就业形势的稳定。

2009年广元市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0.4万人,新增257户零就业家庭实现至少一人就业目标,做到动态消除;城镇登记失业率4.28%,控制在4.5%的目标以内;职业技能培训1.6万人,征缴失业保险金4100万元,14970名失业人员按时足额领到失业保险金;落实减负稳岗减缴失业保险金287.68万元,岗位补贴848.26万元,实现了全广元市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1.深入调研,积极构架就业政策体系。2009年初,广元市由劳动保障部门牵头,统计部部门参加,组成广元市、县联合调查组,深入项目建设单位、企业、乡镇(街道),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形成了《广元就业的形势与任务》、《广元广元市就业供求状况调查报告》等专题调查报告,受到了广元市委、广元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提出了“内援外稳”的就业工作基本指导思想。制定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完善政策体系、提高培训质量、强化创业扶持、提升就业服务的就业工作基本思路。先后出台了以《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工作的通知》为纲领,涉及企业减负稳岗、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规范职业技能培训、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资金管理、推进小额担保贷款、贫困家庭大学生援助等6个文件为配套,加上2008年下发涉及灾后就业、失业返乡农民工援助等3个文件,构成了广元市新一轮积极就业政策体系,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扩大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2.
分类帮扶,全方位援助“五类群体”就业。2009年,广元市政府批转下发广元市劳动保障局、教育局、人事局、国土资源局、农劳办等5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促进五类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方案》,分别从政策、目标、措施、服务上进一步明确了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工作责任,落实了具体任务。各部门各司其责,协同配合,采取措施,全方位展开了对灾区群众、城镇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被征地农民、高校毕业生专项就业援助。针对灾区群众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对口就业援助、实施以工代赈、鼓励企业吸纳、自主创业、定向技能培训、举办定期招聘活动等方式,多渠道帮助51915名灾区群众实现就业和稳定就业。针对城镇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在建立实名制动态管理档案基础上,通过开发公益性和社区就业岗位,开展有针对性免费技能培训,落实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和自主创业,开设专门援助服务窗口,实施“一对一”的就业指导服务,使1379名就业困难人员得到了及时就业援助。针对返乡农民工,结合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基础设施建设、以工代赈项目、工业重点工程、林业产业等建设,带动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大力拓展劳务市场,寻求与沿海发达地区劳务合作,开展用工对接,组织返乡农民工异地就业;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对创业愿望的返乡农民工,开通创业服务政策、培训、服务“绿色通道”,鼓励他们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使65178名返乡农民工异地实现就业,98091就地就近及创业。针对被征地农民,以职业技能培训为核心,以落实社会保障为抓手,以被征地单位优先安置,落实政策鼓励多渠道输转为措施,全年促进7866名被征地农民实现就业。针对高校毕业生,积极采取落实扶持政策,实行定期招聘和就业见习制度,落实机关事业单位空岗,组织开展创业培训指导服务等措施,先后使195名高校在城乡基层、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自主创业就业,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实现就业,使全广元市突出的就业矛盾得以缓解。
3.鼓励创业,动员城乡劳动者自主就业。2009年,广元市以推进小额担保贷款工作为突破口,大力鼓励创业促就业。市政府下发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小额担保贷款的发放对象、贷款额度、贷款贴息、贷款方式、操作程序和工作措施,从政策、制度、机制上确保深入推进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广元市委、市政府决定小额贷款担保资金不足由国投公司解决,从而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小额贷款担保的瓶颈制约。市劳动保障局会同财政等三部门联合下发了《广元广元市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认定暂行办法》和《广元广元市小额担保贷款操作实施办法》。2009年,全市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662万元(其中个人4567万元,劳动密集型企业1095万元),创建57个信用社区;带动1329多人走上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之路。
4.强化征收,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减震器”作用。面对“5.12”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给失业保险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广元市主动服务,采取措施,加强管理,巩固费源,扩展新的增长点,失业保险征收任务全面超额完成,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9个百分点。在此基础上,着力增强失业保险促就业防失业功能。从推进广元市级统筹入手,实行统一筹集资金、统一使用资金、统一管理资金统筹制度,提高管理层次,发挥调剂功能,2009年,在确保符合条件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人员按时足额领取到失业保险金的同时,加大了失业保险金支持企业恢复发展、提高职工就业技能,稳定岗位的支出力度,落实“缓缴、降率、补贴”特殊政策,先后帮助152户企业渡过难关,政策惠及44000多名职工,切实避免大规模失业,确保了岗位不流失。
5.
突出特色,针对性规模化促进就业。广元市按照“1+4统筹城乡就业和“七位一体”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分别在广元市域及全国14个广元籍农民工集聚地推广。在苍溪县推行“1+4统筹城乡就业模式,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把培训和创业作为重点,鼓励创业,做强企业,在“九镇五园区”走出了以培训为龙头、以产业为支撑、以创业为动力、以企业为载体、以就业为目标的统筹城乡就业新路子,园区内业主普遍成为懂技术、会经营的创业能人,带动了大批城乡劳动者实现就业,城乡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左右,实现了比较充分就业。为进一步完善“七位一体”农民工工作模式,广元市副市长孙贤龙带队赴宁波、嘉兴等市开展农民工调研工作,确立政府间人力资源合作关系、建立了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龙头的政府间、校企间、学校与行业间人力资源合作机制,创立了“21”、“1.51.5”职业技能培训新方式,使广元市劳务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使广元籍农民工实现了长期稳定的就业。
6.强化培训,提高城乡劳动者市场就业能力。为进一步规范职业培训,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规范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通知》,按照“政府采购、资金统筹、工作统一”的职业培训管理新机制,培训机构、培训标准、培训计划、培训程序、培训效果等由政府统筹协调管理,使培训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培训的实效性、针对性得到充分体现。结合广元市场、企业需要,大力开展订单、定向培训;结合灾后就业援助,开展送培训政策、送板房搭建、装修装饰、建筑类等技能培训到灾区、务工地服务;结合金融危机后对失业返乡农民工援助,开展煤炭生产、市场营销、旅游服务等技能转换培训;结合重点工程需要,开展京沪高铁大型工程的技能人才储备培养;结合城乡劳动者创业愿望,开展创业培训。同时,突出职业培训特色,在大力打造广建工、广电工、核电安装工培训品牌的基础上,广元市又开发了“白花石刻”、“麻柳刺绣”、“剑门豆腐”、“苍溪雪梨”等四个具有浓郁特色的地方培训品牌。使有培训意愿的城乡劳动者即时得到培训服务,实现了自身的就业愿望。
7.
推行试点,统筹城乡就业取得初步成效。按照实现城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政策、就业制度及均等化就业目标,在经过工作方案制定、政策制度形成、操作流程规范、考核机制建立等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在苍溪县大力实施“拓展落实十项政策、建立三大体系、实行两项制度、实施一个模式”,即:在全县39个乡镇及5个园区建立职业培训、就业信息发布、就业援助三大体系,全面实施就业失业登记、劳动力资源管理两项制度;在95园区落实十项政策制度;在5个园区推行“1+4统筹城乡就业模式。该县城乡统筹就业服务格局初步形成。城乡劳动者基本享受到平等的就业政策、均等化的就业服务。95园区城乡登记失业率3%,较试点前下降了1.5个百分点;30个非重点乡镇城乡登记失业率4%,较试点前下降了0.5个百分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率90%以上,较试点前上升了5百分点;城乡新增就业3656人,月新增就业914人,与试点前相比,每月增加400人,增幅达76%;组织城乡劳动者免费技能培训2608人,培训后就业率达83%,较试点前提高了23个百分点。落实岗位、社保、培训、职介等各项补贴165万元,发放小额贴息贷款547万元。有效地促进了城乡就业的扩大,为促进当地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0年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式和问题

我市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程度不高,第三产业不发达,新增就业岗位有限,常年富余劳动力达17万人以上,特别是受“5.12”地震灾害和金融危机的影响,灾区群众、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城镇低收入阶层、被征地农民群体就业矛盾尤为突出,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据统计,目前有就业需求劳动力达17万多人,农村11万多人,城镇6万多人;这部分人中40岁以上超过65%,无技能或低技能劳动力达74.6%,就业困难人员达19.6%。做好就业工作难度加大,面临的形式和问题相当突出。由于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力帮助城乡劳动者通过政策扶持、新上项目、恢复重建、以工代震、公益岗位、灵活就业、劳务输出等多渠道实现就地或市外就业。从全市情况来看,就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清醒地认识到,5.12”特大地震灾害和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没有结束,经济平稳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尤其是金融危机对就业的不利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期,短期内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不利因素

一是就业总量供大于求的问题仍然突出,就业容量有限,供求矛盾尖锐。城镇新增劳动力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增长迅速,被征地农民持续增加。农民土地被征用,虽然其中符合保障条件的参加了养老保险,但是就业问题尚需进一步解决。随着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的重大项目陆续开工,失地农民人数还将进一步扩大, 全市有就业需求的城乡劳动力达17万多人,而全市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企业扩张新增岗位数量仅5万多人,我市还有劳动力12万多人在市内难以就业,供求矛盾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尖锐。目前,全市随着灾后重建和经济企稳回升,劳动密集型企业招技术工人难,供求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相互交织,劳动者技能、体能、观念不适应和用工主体、劳动者双方定位不准确等原因,造成有人无事做和有事无人做的现象比较严重,特别是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进一步凸现。但另一方面,全市城镇失业人员中半数是初中及以下水平,农民工初中及以下水平则高达七成、近半数没有接受过技能培训、三分之一没有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低技能的劳动力不仅影响了就业的稳定性,也制约了全市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

三是定位不准。一方面,用工单位在在招聘中定位不准。普通劳动者或低学历者能胜任的岗位,在招用人员时要求较高的技能或学历。另一方面,劳动者求职定位不准。部分劳动者不愿从事服务业,特别是新成长劳动力对岗位的期望值过高,都想从事体面、轻松且待遇较好的工作,对脏的、累的、赚钱少的、地位不高的工作不肯干甚至不屑一顾,“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还存在技能单一或缺失、体能不足等影响就业的因素。如,许多失业返乡农民工长期从事加工业,现我市需求大量的建筑人才,但他们缺乏建筑技能;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失业人员许多不能胜任重体力劳动,而我市农房重建和城市重建及亭子口电站全面上马,广南高速、兰渝铁路、川陕高速、成西高铁等重大项目在我市落户,大多需要重体力劳动者,致使岗位和劳动者难以匹配。

四是就业困难人员多,解决难度大。农民工和困难群体就业仍然面临不少困难,按照省政府规定,将城镇“4050”人员、残疾人、低收入家庭的人员、按城镇人口安置的被征地农民、连续失业一年以上作为就业困难人员。我市目前未实现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有三万多人。这部分人员大多文化程度不高且没有或技能偏低,就业难度大。特别是部分在公益性岗位或被企业吸纳就业已满3年的就业困难人员,由于政策扶持期限已到,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主要靠支持用人单位吸纳就业、灵活就业和公益性岗位就业等渠道实现,按最新政策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解决就业成本大,面临再下岗的威胁。

  2.有利条件

  尽管目前就业工作面临的压力很大、困难不少,但是做好就业工作也有很多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首先,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为做好就业工作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支持。

其次,随着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的重要项目陆续开工,经济企稳回暖态势进一步巩固,经济发展推动就业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第三,在就业政策的鼓励和扶持下,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调动,就业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保持和发展当前就业的好势头,有基础、有条件、有潜力。

  3.就业形势总体判断

  2010年就业形势依然比较严峻,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矛盾相互交织。但是,保持和发展当前就业的好势头,有基础、有条件、有潜力,通过艰苦努力,就业局势完全能够继续保持总体稳定。

二、人口形势

  (一)、人口总量低速增长,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略为上升,死亡率比同期有所下降。

“十一五”时期,广元市人口控制工作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人口高出生、高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开始进入平稳发展阶段。2009年全市年末总户籍人口为312.73万人,比“十五”时期增加8.47万人。全市人口继续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型人口生产方式转变。根据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全市常住人口为274.38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8.28‰,比上年提高0.63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6.13‰,比上年下降0.3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15‰,比上年提高0.95个千分点。总人口的增长幅度稳定在较低的水平上。

  从“十五”时期开始,我市迎来第四次生育高峰。表现在出生率的变动上,2004年探底至5.93‰,随后逐渐回升,2005-2009年五年出生率分别为6.48‰、7.11‰、7.15‰、7.65‰、8.28‰;2009年比2004年上升2.35个千分点,年均上升不到0.6个千分点,这说明,从2004年开始全市新一轮人口生育高峰期虽然来临,但人口发展却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人口变动趋于平稳。由于人口发展的惯性作用,未来10年,全市人口出生率将呈温和上升的趋势,这一趋势是年龄结构变动的结果,是实现人口转变后正常的人口现象。

二)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

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重,它是衡量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指标。随着灾后重建的加快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广元市城镇建设步伐也稳步推进,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逐渐向非农产业转移,人口的空间分布也逐渐向城镇聚集。据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9年末,广元常住城镇人口已达到90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2.8%比上年增长1.6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比2000年提高了9.1个百分点。

我市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原因:一是十五期间全市加快小城镇建设,城镇经济实力增强,基础设施初具规模,使城镇化的物质基础基本具备;二是遵循实现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互补原则,扩大了镇的规模;三是随着灾后重建的加快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一系列政策的有效实施,今年以来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吸引了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事工业;四是城镇服务业快速发展,让部分农民以务工经商的方式进入小城镇,使小城镇人口增多,规模扩大。五是广元市是我省确定省级的统筹城乡试点市,各项改革举措和成效显现,促进了城镇的发展,推动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三)人口流动日趋频繁,流动规模进一步扩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发达地区转移异常活跃,异地务工、经商者增多,人口流动频繁,人户分离现象普遍。根据2009年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流向省外半年以上的人口为40万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的数量增加了一倍。全市人口外流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和北京五省市,占到省外人口的80%。并且全市流到省外的人口有越来越聚集于上述五省的趋势。

调查资料显示,外省人员来广元务工经商的数量不多,人口流入规模较小,一直保持较为稳定的数量。近年来外省流入全市,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员一般在3万人左右。

  流动人口规模的扩大,加速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劳务经济的发展,不仅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也带来了大量的信息技术和观念的转变,对缩小城乡差异、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