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相关系数分析。相关系数又称皮(尔生)氏积矩相关系数,是说明两个现象之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统计分析指标。用r表示,取值范围为[-1,1]。|r|值越大,误差Q越小,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越高;|r|值越接近0,Q越大,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越低。如两者呈正相关,r呈正值,r=1时为完全正相关;如两者呈负相关则r呈负值,而r=-1时为完全负相关。通常|r|大于0.8时,认为两个变量有很强的线性相关性。
我们把GDP(X)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Y)作为两个变量,通过对1994-2015年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GDP的相关系数r=0.981559,根据相关理论,表明广元GDP与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
(三)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是研究一个随机变量(Y)对另一个变量(X)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统计分析方法。把X做为自变量,随自变量变化的变量Y作为因变量,研究他们之间的非确定因果关系。
利用数学回归分析,我们对1994—2015年间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Y)与GDP(X)的关系进行分析。
按照最小二乘法,确定回归方程,设回归方程形式为Y=a+bX,则: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Y)与GDP(X)的回归方程为:
Y=-3.87576+0.06642X
从回归模型分析结果看,广元GDP每增加1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平均增加664万元。仅从数量上分析,上述模型还表明,如果经济停滞不前,即X=0时,Y=-3.87576,即当GDP为0时,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将出现负数,也说明广元经济对财政的造血功能还不强,需要上级转移支付。
三、影响GDP与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一)结构变化影响。从产业结构变化来看,不同产业的税负是不同的,创造的增加值差异也较大。通常情况下,第一产业税负一般较轻,并且我国在2006年又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第一产业的税收更少,产品附加值也较低;第二产业是我国税负较重的产业,税收和产品附加值弹性较大;第三产业门类多、领域宽,可容纳不同层次的劳动力,对拓宽就业范围,增加劳动力需求,降低就业率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出于鼓励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其整体税负会低于第二产业。2015年,全市产业结构由1994年的40.5:30.8:28.7调整为16.5:47.2:36.3,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24.0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了16.4、7.6个百分点,来自第一产业的税收收入大幅下降,第二、三产业的税收收入大幅增加。2015年,全市国地税收入总额中,第二产业实现的税收占42.0%,第三产业实现的税收占57.1%,第一产业实现的税收仅占0.9%。第一产业比重和税收的大幅下降,对地方财政收入的总量影响较明显,而对GDP总量的影响却不是很大,第二、三产业比重和税收的增加,对地方财政收入和GDP总量影响都较明显,特别是工业强市、资源转化等战略的实施后,主导产业壮大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传统产业特色发展,产业转型步伐加快,但受地方财政收入和GDP增长速度和总量基数差异影响,导致了两者之间的不同步。从税源结构变化来看,税源结构的变化是来自财政收入内部发生的调整变动,与外部的整个社会经济总量没有多大关系,税源结构的变动影响了财政收入的增幅,却不影响GDP的增长率。
(二)方法差异影响。GDP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的新增值,它是流量的范畴而不是存量的概念。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对生产、流通、消费、收入分配、财产占有使用以及特定行为,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实施多环节、多层次、不同程度的调节,其课征对象不仅包括与GDP统计口径相联系的流转税,还包括分配领域里的所得税和财产税等。按照会计核算制度的规定,财政收入的确认是坚持收付实现制原则,以资金实际到位入库作为记账核算的依据,即当期生产的产品必须实现销售,财政才能取得相应的税收收入;而GDP的核算是依照权责发生制,即当期生产的产品,无论是否销售,都应计入当期的GDP中。财政收入相对于GDP具有滞后性,即当前的财政收入中可能包括了去年或更长时间生产的产品实现销售后应征的税收。从GDP的分配角度来讲,财政收入只相当于GDP中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的一部分之和,其规模大小与企业的收入水平、经营状况和税收政策直接相关,因此其弹性较大。而GDP中不属于财政收入的劳动者报酬和固定资产折旧属于企业的刚性支出,与企业的收入水平和经营状态相关程度较低,尤其对于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及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由于地理位置、投资环境和经营水平等原因,企业的生产规模、盈利能力和缴税能力相对较低,因此在其所创造的增加值中为保证企业正常运转和持续发展所支付的刚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就相对较大,体现在财政收入方面的增加值所占的比重就相对较小。
(三)财税制度影响。通常情况下,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财政税收的增长,但如果税收制度、财政体制发生变动,比如税种增减、税率调整、政策减免、中央地方分成比例调整等,也会影响到地方财政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不协调。
(四)征管措施影响。近年来,税务机关不断规范执法行为,加强税法宣传,增强了纳税人的纳税意识。随着税收征管手段和方法日趋科学化、多样化和精细化,征管水平,稽查力度以及对重点税种、重点税源和重点行业的管理进一步加强。对制售、贩卖假发票、虚开、代开货运发票等涉税违法行为开展专项整治,进一步减少了税源流失,这些都会推动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但对GDP却没有任何影响,也导致财政收入与GDP增长的背离。
四、促进地方财政收入与经济均衡增长的建议
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地方经济发展了才能带来更多的地方财政收入,只有更多的实体经济发展壮大了,也才能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调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提升经济实力与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做强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做优第一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发展。一是要坚持结合广元实际,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培育和壮大一批具有带动作用及竞争力强,有发展前景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二是要坚持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从资源导向型转向市场导向型,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名牌产品和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税收贡献度高的潜力型财源产业。三是要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采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用先进技术装备骨干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四是要坚持优化布局和协调发展,充分利用各地的区位、资源、环境特点和历史文化条件及经济发展状况,不断优化产业和产品区域结构。
(二)广招商,培育壮大税源。充分合理的利用本地区位和资源优势招商引资是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是要优化投资环境,通过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做好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等要素保障,创造更优的投资环境。二是要认真研究国家宏观政策趋势,抢抓政策和发展机遇,坚持“招大引强、沿链引进、集群发展、做大总量”,进一步整合招商资源和力量,创新招商方式,增强招商实效,不断提升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三是要注重招商引资质量。切实引进规模大、技术新、产品附加值高、无污染或污染少的企业,提高单位GDP的税收产出质量,促进经济与税收协调发展。
(三)重征管,减少财税流失。税收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依法治税,强化财政和税收监管,挖掘增收潜力是提高宏观税负水平的重要途径。一是要抓好税源管理,切实做好税源的调查、摸底、分析和预测工作,加大稽查力度,规范企业纳税行为。二是做好纳税服务。建立科学严密的税收管理制度,采取多种便民措施提高纳税效率,帮助纳税人解决纳税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三是依法征税,强化税收管理,堵塞税收漏洞,减少税收流失,增加财政收入。
(四)强投入,加大扶持力度。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大规模的资金投入是保增长、促发展、惠民生的第一动力,它既可以带动生产性消费,又可以形成生活性消费,没有足够的投入,消费就拉动不起来,反过来就会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要充分利用国家和省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各项专项资金,加大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支持重点项目、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园区转型升级。要降低准入门槛,凡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领域,全部对民间资本开放,并在财政、税收、贷款、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支持。